还有很多东西没看过,还有很多事情没做过

关于用户研究思考

最近在尝试做一个产品设计,对于用户研究这一块想了很多。

先后看了很多博客文章里讲到需求,一开始就讲如何用户访谈,开展用户研究方法,卡片分析,焦点小组,可用性测试等等,有的谈到思维层面的一些细节问题,一般也是介绍要做什么而不做什么。感觉这些方法更多的是介绍怎么去做,但是在我实际操作中遇到很多是思路上的问题,不是简单的方法问题或者细节纠正可以解决的,所以在这进行深入一些思考,理一理遇到的问题。

文写的可能有点混乱,不成熟的东西总有些混沌。

——————————————————————————————————————————

首先发现问题——举个栗子,我进行产品设计过程:


1、在现在因为一些日常的生活经验和感想,得到了一个新产品的设计灵感,分析整理大致想法,于是就该类型产品进行简单分类和范围联想。

  • 『整理想法-纸质、白板』


  • 『做出假设-同类型需求分类』

笔记型产品共五大类需求:速记-笔记-记录-创作-效率,按照我规划的需求范围查看市场。

市场分析:然后我开始看看有没有人已经设计了,好的,没有人设计过,不过有很多类似的,看看相关产品的市场分析、用户研究报告(竞品分析),收录优秀的核心模块设计然后判断没有人能够比我这个产品更贴合我发现的需求缺口。

  • 『制作产品生态圈』



2、给自己一个比较清晰的产品初步定义及产品形态设计,帮助自己思考。

  • 『速记产品-核心工具条及富文字输入方式的初步定义』


简单的原型界面,让设计者有一个分析的模型整理思路,不是面向其他人的设计模型,在没有完成用户研究前不展开原型设计。(可用可不用)


3、然后展开用户研究,首先是研究谁?所以要确定用户群体,看看类似产品的用户群是哪些(这个阶段可以开始竞品分析),以及根据简单的定性研究,假设出一个核心的用户群体及潜在用户群体,初步设定人物角色假设。

「用户研究思路图」




4、然后是思考要研究什么内容,做好研究内容的层级结构和匹配适合的方法*。

5、做好研究计划、访谈计划(方法*),组织访谈(方法*),然后把数据拿回来整理建模(方法*),看看都有哪些需求,进行需求分析及判断产品的可行性(方法*),最后确定用户原型,设计场景剧本及最后定义需求,之后的事就需要另谈了。

——————————————————————————————————————————

然后分析上述过程里我的几个决策与疑问:

1、在研究前的第一次需求分类,为了确定研究范围,正确吗?

一开始我就做出了需求分类,这个分类是根据日常经验和常识判断做出的,不是谨慎的也不是全面的分类,这时候我是根据工具类型和用户行为大类分类的。

这在我而言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在真正的需求分类前要做好范围确定,不能漫无目的地找相关产品,什么才叫相关类似?所以必须先给出一个需求范围。这个范围只能通过设计者的初步分析确定,熟悉的领域正确性更高。不熟悉的领域可以先做一些访谈。

给出研究范围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怎么给出范围没有标准答案,实际基本就是靠合理假设了。

——————————————————————————————————————————

2、为了满足核心用户的目标,而设计的产品,也会为了适应市场而开发其他的次要功能,那些次要功能针对的次要用户群体怎么研究?整个用户研究过程有怎样的架构?

举个栗子:

·我想要一个能快速记录我的需要的笔记产品,便利性不差于直接用便利贴记,并且能够长久保留而不会造成我的空间混乱。

·是我需要这样的东西,别人需要吗?我的目标用户就是有记东西习惯的,日常事务比较频繁使用便利贴的人群,商务人士或者设计行业,作家艺术家等会产生大量信息资料和需要快速记录灵感的人群。我会去调查这些人群,这是我假设的人群,特征就是需要大量速记

·那么如果我有遗漏,或者是其他人群也需要,比如,家庭主妇需要这个产品,在干家务的时候突然想到要买什么,立刻记下来并设置闹钟提醒,这属于一个次要功能,速记及提醒,这类人群属于次要人群,会有很多次要人群,每个次要功能都会对应一个次要人群

如何全面的找到这些次要功能,这就要依靠核心用户分析和竞品分析,首先是更好完成用户目标所需要的必要功能,再结合市场发现,使产品存活率更高,目前这类型产品的流行功能

把这些信息收集好以后,再去找用户群体,是反推的过程。在确定了这一批用户群体之后,又要抓住其核心需求优化之前的功能,又是正推。这样就走回用户研究的老路了。

核心用户目标——》核心用户需求——》核心功能——》次要功能——》次要用户——》次要用户核心目标——》次要用户核心需求。

——————————————————————————————————————————

3、在市场分析部分,首先要对相关产品进行用户研究,这个时候用户研究的心态应该是产品分析的心态。

什么叫产品分析的心态?如果手头没有任务,不是别人给你分配工作,而是自己做研究,就可能会遇到选择哪个角度,用户研究出发角度不一样,实际操作路径也不同。

~~~~~~~~~~~~~~~~~~~~~~~~~~~~

A、直接对一个产品的用户反馈做研究;


以一个应用市场用户反馈收集表为栗子,根据这个表单做产品的用户研究

·首先观察整体反馈情况,在功能区反馈最多,并且较多正面评价,以及用户希望被满足需求。在系统开发比和迭代比较多用户的不满,以及产品出现的问题等等,这样可以了解产品最需要改进的部分是那一块;

·根据评分的规律和反馈的关联结构,可以得到用户对不同需求的强烈和必要性等。

·其次分析用户提出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是否能够体现的深层次的东西;比如反映了用户实际目标等。合理的符合产品规划的基础建议收录,值得深究的一些反馈现象,要记录在案进行深入讨论;

·要分辨有用的无用的,主要的次要的,新手、中间用户、专家人群提出的不同问题。

·如果是收集评价反馈对于用户是不够了解的,只能获取评论——》根据获取的资料分析出目前产品的矛盾核心和发展点,针对产品定位预设的核心用户目标,分析完成度——》还要匹配选定范围的用户访谈,增加数据的可信度,验证前期假设的推论,更好的完善产品

~~~~~~~~~~~~~~~~~~~~~~~~~

B、分析一个产品展开用户研究;

与上面的方法基本相同,但是出发点不同,首先这是已有的产品,有自己的目标定位,目标用户群体。

那么要做的事是更好的完成核心用户的目标——》找到更好完成的方法,也就是从目标开始分析出用户需求——》从需求找到功能匹配——》现有功能与研究结论的比照改进——》更新产品后能够实现更好达到用户目标。

这里会有几个问题:

·产品不是我开发的,我怎么知道别人的产品定位,核心用户群体?

·一般分析一个产品是因为它让我使用的不顺手了,所以我一开始关注的都是交互和界面,不是用户研究;

·可以先做交互和界面的改进分析,再做用户研究层面的分析吗?

实际上我就是这样的做的,就算有用户研究也是象征性的,我要对这个产品做改进不是出发于用户研究,而是使用体验。很多人都是这样做的,因为这样直接、简单、可行性高。

栗子:假设我现在对有道笔记不满了,于是我很直接的对他的界面和交互评头论足

我把意见和建议写完以后,我回头想想是否别人也会同意我这样子改动呢?

于是我写文章的时候,我先做了个用户研究:

·目标人群:日常接触较多信息资料,需要记录保存和撰写文字的人群(关于目标人群的描述也是一个问题)。

·核心用户的目标:更好的完成记录保存和撰写大量信息资料。

·需求分析:记录、保存、撰写三个行为,需要哪些功能来满足。

·匹配功能:核心的,次要的辅助的,利用人物角色场景剧本,等等完成需求列表功能列表。

·交互设计——回到了一开始的关于交互和界面的反馈上,不过这个时候因为有了交互框架,整体更完整了,我可以看见全局的信息架构,以及发现我之前所做的产品分析改进的只是修改细枝末节,或者重组一个分支功能等。

·这时候还可以发展更高层次的设计改进,此时更多的是产品设计。

~~~~~~~~~~~~~~~~~~~~~~~~~

C、设计一个新东西的用户研究;

用户反馈分析和产品分析都有着一个逻辑,当你找到用户目标之后,你就能发现需求。

这是怎么运作的,在about face里说到:目标导向设计,我是支持这个理论的,(不过设计心理学的诺曼先生是支持任务为导向的),人的动机产生目标,目标由不同的行动组成,行动由不同的动作组成,最后一层是人机交互的操作,也就是交互设计的高层、中层、底层设计。

回想在前面找到目标后,怎么得出需求?——一些文章,表示是通过人物角色的场景剧本得出的,但是场景不就是一个个行动动作组成的剧本吗?所以起始在逻辑层是这样分析的。

由此得出,在写场景剧本的时候需要先设计好这三个层面的路线图,再编写足够体现这些路线的剧本框架,一个个不同的场景页。但是当你拿到一个已经完成的场景剧本时,看起来更像是产品功能引导的或者是产品需求引导的,而不是逻辑层引导的。

似乎两个走向都没错,而且差别不大,我认为这是因为逻辑层和功能需求等实际设计层的关系是匹配的。

这是设计者本身的思路,而不是站在用户角度的设计者的思路,我经常不自主的站在一个用户的角度看产品,这样我不需要有逻辑层,我和大多数用户一样,关注产品好不好用,有没有BUG,功能能不能满足我,为什么那个产品有这个产品没有。但是设计者不能这样,设计者,知道其中的逻辑关系,为什么不能增加的理由,所以,在做设计时,先要稳定自己的内心和角度,先把自己搞清楚,再好好的琢磨产品。

—————————————————————————————————

2014.10.07

今天上午向一位可爱的交互设计师请教了好久关于用户研究的问题,在我觉得自己快要把人搞奔溃了的时候,我隐隐约约,感觉到了一点清晰的想法。为什么别人没有想我这样的混沌,为什么可以清晰的整理思路,为什么我的思路就很混乱。我觉得是我要的太多了,而且给我的想法们都套上了非要贴点标签的套子。

有很多时候事情没办法归类,分步骤。真正能做到把世上所有事情都分类,想清楚的人,那一定是有大智慧的人,已经看遍了万物,领略过了风情,能够了解事物内在联系,逻辑层次。显然一个还没参加过项目,没有见过真实产品设计的小白,如何能够给这些微妙的思维贴上标签分类呢?

我能做的只是完成简单的设计,打好实际的基础,什么事顺理成章的往下做就好了。也许会有点不完美,但是因为你不是毫无察觉,你隐约的感觉到了,但是这不是现在应该做的事。等一段沉淀后,回过头看,也许就能够守得云开见太阳了~~~国庆结束~~~

评论
热度(5)

© 秋千小学 | Powered by LOFTER